目前在北京挂职的马克思主义学院老师王风圳,上个月刚受聘成为该院最年轻的副教授。
2012年入校,从教11年,王风圳做了7年辅导员,5年专职思政教师。十年磨一剑,一朝露锋芒。对于37岁的王风圳来说,“副教授”的头衔是肯定,更是鞭策。
与王老师的数次交流都只能通过电话,但每次从电话那端都传递出一个强烈的信号——他是对教育事业满怀热忱的人。正是这份难能可贵的热忱,让王风圳不断孜孜以求,精进自我,照亮了更多人的前行路。
教学风格独树一帜,他的“为什么课堂”受追捧
“马克思为什么被评为千年伟人?”“《领风者》动漫为什么会圈粉年轻人?”“当代青年为什么要学好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每次上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王风圳都会被学生的“十万个为什么”围绕,而他,则会耐心地一一详解。
这是王风圳的思政课日常,至今已坚持2年。在大一新生的第一堂思政课上,他会给每名学生发一本“问题集”,陪伴他们整个大学阶段的思政学习。通过每堂课的“问题牵引”,学生学会批判性思考,学习也由“被动学”变为“主动要”。
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带着方法和思维走出课堂。在太湖耕读之畔的乡村,王风圳就地开讲思政课。
这是一堂关于“粮食安全”的实践课。只见王风圳手拿一株水稻,用管仲以粮灭国的故事引出粮食安全的重要性,又以基辛格之论、西欧和东亚等国的粮食问题为例,运用“绳索变成绳套”的形象比喻,让同学们深刻认识到中国人要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激励大家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在努力奋斗中变成中国的一粒好种子。
随着“云”课堂的普及,王风圳还把“为什么课堂”延伸到线上,引导学生根据寒暑期社会实践经历创作3-5分钟的微视频,记录过程、感想,向王老师发问。王风圳则实时在线答疑解惑,指导学生总结凝练,将中国梦内化为学生信念。
也正是靠着这样的教学积累,才最终成就了他这张亮眼的成绩单——2021年全国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一等奖、2023年江苏省高职院校中青年教学比赛特等奖、2023年江苏省思政课教学展示一等奖等成绩。如今,身在北京的王风圳,还利用业余时间,备赛第三届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活动。
6000元教育奖励金还没捂热,他就捐了出去
“尊敬的王风圳老师,您的捐款有力改善了我校普通话教育资源的不足,我村及全体师生向您的善举表示衷心感谢!”7月24日,王风圳收到两封感谢信以及一面锦旗。而致谢方,正是他暑期前去支教宣讲的地点——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甘洛县赤福村和嘎日乡则石勒波幼教点。原来,支教期间,王风圳将自己刚刚获得的常州市“梅特勒-托利多”教育奖励金6000元悉数捐赠给当地,用于教学设备的改善。
6月26日,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旅游与康养学院组织师生前往大凉山,以当地幼教点为主阵地,开展普通话推广活动。身在北京挂职的王风圳毫不犹豫地加入了实践团队。在大凉山支教的五天里,王风圳深刻感受到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课堂上的他,利用“工、共、贡”的普通话读音,阐述了这些字眼背后的深刻涵义,并将普通话教学和爱党爱国的家国情怀紧密结合,因势利导,循循善诱。课堂气氛热烈,孩子们都很喜欢面前的这位“王老师”。
来到大凉山深处,作为教育者的他更感责任重大。于是,他将自己刚拿到手的梅特勒——托利多奖金全数捐给家访过的村庄及幼儿园,还跟当地一个四口之家贫困户建立了联系,打算予以长期帮助。“我女儿跟他们家孩子差不多大,看着孩子的生活环境我挺心疼的,所以我准备寄点女儿的衣服和玩具给他们,为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吧。”王风圳说。
用心用情静待花开,他是学生口中的“圳哥”
事实上,王风圳的善举有迹可循,因为他还有另外一重身份——“常州市师德标兵”。
做辅导员期间,王风圳一直居住在十号楼105公寓,一住就是7年。他经常深入学生群体,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督促他们明确学习目标,学生们都亲切地喊他“圳哥”。在他的推动下,学生活跃于学生会、院社联、社团中,既服务他人,也锻炼自身。
在王风圳的QQ好友中,至今还保留着100多个曾向他寻求心理疏导的学生。“像我这个年龄的人应该都不怎么用QQ了吧,但我还是会抽空跟这些学生聊天,在线鼓励他们。”辅导员期间,他的心理咨询服务时长累计超过了1350小时,成功处理厌学学生14起。
14人中,有1人现已成为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回忆起这位学生,王风圳记忆犹新。“他有听力障碍,来自低保户家庭。刚开始我并不知情,只注意到他每次上课都坐在第一排。虽然他很认真,但成绩不太好,性格也比较内向。”王风圳回忆道,“有次我邀请他来我公寓交流。孩子寡言少语,但看到我书架上《少有人走的路》这本书之后,眼睛瞬间亮了,鼓起勇气问我借了这本书。”
几次交流下来,王风圳才得知孩子有听力障碍。“我记得他从我这借了《少有人走的路》和《内向者优势》这两本书,还给我的时候还写了读后感交给我。”令他感到欣慰的是,这个孩子很有上进心,并且胸怀大志——一定要继续深造。
最后,学生通过了专转本考试,进入南京理工大学机电一体化专业就读。前两年,他考研又成功上岸,第一时间将这个喜讯与王风圳分享。他说,能遇到像王老师这样如长兄一般的恩师,是他的幸运,更是他的前行动力和指路明灯。
“专业小课堂”撬动“社会大思政”,他打通基层宣讲“最后一公里”
作为学校讲师团成员,王风圳还深入学校基层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致力于传播新时代的新思想,着力打通基层理论宣讲“最后一公里”。他先后主持学校百年党课、百年团课,多次深入社区、走入田间、走上讲堂开展专题宣讲。基于其出色的宣讲工作,王风圳连续两年被评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先进个人”,连续三年被评为学校“优秀教师”,其日常践行的“问题课堂+思辨课堂+行走课堂”大思政课堂模式,被人民日报客户端、学习强国、中国青年报等媒体广泛报道。
在王风圳的引领和带动下,今年,马克思主义学院共有11人次先后赴牛塘镇卢家巷社区、龙虎塘镇玲珑社区、椿桂坊社区等地开展理论宣讲,影响力已初具规模。目前,学院组建了各类宣讲团进机关、企业、社区宣传党的创新理论,深入共建单位宣讲主题党课10余次。王风圳则多次受邀赴省内外高校、国家级和省级思政教师培训基地,进行主题授课、巡讲示范、经验分享。“我会继续坚持理论宣讲下基层,理论宣讲到社区,讲好新时代的中国故事、江苏故事、常州故事,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添砖加瓦。”
“致广大而尽精微。”这是王风圳的微信签名。短短七个字,却蕴含着他修身处世的智慧,也为他的教师事业指明了方向。而王风圳,则用行动诠释了这句话的深厚内涵,“常州市师德标兵”称号就是最好的证明。(审核:季华、戎晓云、李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