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日,追寻“黔”进志愿宣讲团联合天宁区雕庄街道朝阳社区打造“家门口的红色课堂”,被朝阳社区授予“传承遵义会议精神,共筑和谐文明社区”锦旗。
机械与交通学院追寻“黔”进志愿宣讲团自成立以来,围绕“坚定信念、坚持真理、独立自主、团结统一”的遵义会议精神,依托学院“一站式”学生社区红色驿站,通过学生社区、学生社团、社会实践的有机融合,构建“三社联动”育人体系,累计开展主题宣讲10余场,志愿服务累计达200小时,覆盖受众超千人次,被《中国青年报》等主流媒体广泛报道,在宣讲中实现赓续红色血脉,弘扬遵义会议精神。
寓教于乐,激活社区宣讲新路径
宣讲团打造立体化红色教育矩阵,通过“情景再现+互动问答”模式,将遵义会议的历史风云搬进学生公寓。王尧等宣讲员开发的“红色精神剧本杀”,以遵义会议决策过程为蓝本,引导参与者在角色扮演中理解“民主团结”的精神内核,让00后学子在宿舍楼里触摸历史温度。
多元载体,打造红色教育新课堂
在联合社区开展的“家门口的红色课堂”上,宣讲团针对儿童群体开发“红色积木”“时空明信片”等教具,通过3D打印技术复原遵义会议旧址模型。“宣讲团用青年视角和青春话语解读红色经典和传承革命薪火,让我们朝阳社区的居民朋友、少年儿童感受到了遵义会议精神的时代内核,展现了党的精神伟力。”社区志愿者协会负责人张露文表达了对宣讲团队的感谢。
返乡实践,绘就青春建功新图景
宣讲团成员利用寒假归乡契机,深入家乡红色景点,开展“红色足迹·家乡情”实践活动,走访5处革命遗址,采集12个民族团结故事,讲述红军长征与家乡人民的深厚情谊,以及民族团结的感人故事,用实际行动诠释新时代青年的历史使命感。
追寻“黔”进志愿宣讲团通过沉浸式宣讲,激活精神密码、校地共建拓宽育人场域、返乡实践赋能乡村振兴,构建起“学-讲-做”三位一体的红色育人生态。青年学子们用青年话语重构历史叙事,以科技赋能使文物“开口说话”,绽放出新的时代光芒。(审核:陈晓敏、李颖、杨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