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我校举办第十一期辅导员论坛。本期论坛邀请机械与交通学院辅导员刘裕章、旅游与康养学院辅导员谭家皓、信息工程学院辅导员朱菁、智能控制学院辅导员张询,就苏乡永助案例、辅导员工作案例撰写进行感悟分享。论坛由学生工作处副处长郑海燕主持。
刘裕章系统解析了发展型资助育人案例和辅导员工作案例的撰写逻辑与区别。他提出,案例需紧扣“报送要求、资助政策、学生培育”三大遵循,突出个性化支持与长期培育。谭家皓以《助学筑梦铸人魂,追光而遇沐春风》为题,讲述彝族学生从受助者成长为资助大使的励志故事。他提出,发展型资助要在文件研读上下功夫,将政策关怀转化为学生的内生动力与社会责任感。朱菁分享了苏乡永助研学案例的撰写思路与技巧。她指出,在撰写时活动主题要和研学方向一致,育人模式要和研学方式一致,活动成效要和研学实效一致,研学设计需聚焦“自问自答”,强化实效性与可持续性。张询结合学生小A的画像,剖析了“经济解困”与“扶志扶智”的结合路径。她表示,精准识别、协同育人与实践赋能是破解学生多维困境的关键。
学工处处长邢凯岭对四位老师的热情分享表示感谢。他指出,学生工作的安全稳定离不开各位辅导员老师的倾情付出,并对接下来的工作提出四点要求:一是要强化思想引领,将思政教育融入资助全过程;二是要深化精准帮扶,完善“一生一策”动态跟踪机制,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三是要推动协同育人,整合家校社企资源构建支持网络,掌握更多信息资源;四是要树立风险思维,在工作中总结经验、改进方法。
本次论坛通过案例共享与经验互鉴,为辅导员队伍提供了可操作的撰写范式。学工处将持续创新论坛形式,丰富活动内容,着力打造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辅导员队伍,推动学生工作高质量发展。
全体辅导员及学生工作处全体成员参加论坛。(审核:邢凯岭、李颖、杨曌)